過去幾年除了政治和疫情的因素,加上移民潮的影響,香港的經濟出現結構性的轉變,不單各行各業都受到打擊,教會及機構的奉獻收入也大幅減少。曾有調查顯示六成受訪機構去年的收支出現虧損,十間機構曾發起緊急籌款。亦有堂會在缺人情況下難以聘任教牧之餘,因應經濟考慮將教牧人數減少,下調入職薪酬等。在艱難的時刻,除了思考如何轉型或重整,也驅使我們思考如何奉獻才能合乎神的心意。

隨著西乃立約的結束,是開始進入迦南這段路程中對百姓的屬靈生命作出的準備,因此有需要建立一個中央、流動的聖所作為神在以色列人中間繼續同在的象徵,也作為提供有組織的宗教實踐與及國家團結一致的焦點。

會幕的建造與及功用的敘述共有十三章,分為兩部分:一系列的指示(廿五1~卅一17)與及建造的敘述(卅五1~四十38)。在這兩者之間是建造及崇拜金牛犢的背約插曲(卅二1~卅四35)。會幕所擔當的角色,與西乃山上的經歷十分相關。神吩咐摩西上山接受法版,當他進入雲中時,神榮耀地顯現於山頂上,與此同時,摩西領受了造會幕的指示(25:8-9)。後來會幕建成,神的榮耀及同在彰顯於會幕中,如同當日彰顯於西乃山上,可見會幕的經歷是西乃山經歷的延續。神說:「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廿五8),這正是建造會幕的目的。造會幕的指示是先由最中心的約櫃開始,然後逐漸向外描述;離開中心越遠,指示的細則越簡單。

廿五1-9節這部分的敘述是以建造會幕的基本物料開始,可分為七類:(1) 金屬(金、銀、銅);(2) 色線(藍色、紫色、朱紅色);(3) 布匹(細麻、山羊毛、公羊皮、海狗皮);(4) 木材(皂莢木);(5) 油;(6) 香料;(7) 寶石。這些建造會幕的材料都是透過以色列的百姓而得到的(2節)。「禮物」原文的意思是「奉獻」,是用於神聖的用途。「當為我送禮物來」意思就是將奉獻拿來給我,這奉獻是發自內心自願的獻上,不是因他人的要求而做的。神吩咐摩西是發自內心自願的奉獻,他們才可以收下,用來製造會幕和一切器具。第9節的「指示」原文有「看見」或「異象」的含意。很可能是指摩西看到天上的聖幕,或在異象中看到一種形式,神吩咐要照著這形式製造。

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到,奉獻不是出於規規條要求或被迫,而是發自內心自願的獻上,唯有這樣的奉獻才被接納用作建造神的居所,並且須按照神所指示的樣式建造,這樣祂才會住在其中並彰顯榮耀。這與今日教會推行的「奉獻」有什麽顯著分別嗎?我們須謹記,奉獻不是胡亂收取,也不要胡亂使用!

(刊於中信傳書雙月刊第1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