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有趣的喻言故事:在某個炎熱的夏天,耶穌吩咐十二門徒爬山,每一個人在爬山時兩手各拿著一塊大石頭。彼得毫不考慮照著耶穌所說去做,汗流浹背地爬上山頂,而加略人猶大原本也挑了兩塊石頭,兩手各拿一塊,但心想:「老師真奇怪!天氣如此炎熱,空手爬山已經夠辛苦,為什麼還要帶著兩塊大石頭爬山呢?」一想到這裡,他就放下手上的大石頭,挑了兩塊比較小的。猶大繼續往上爬的時候累了,便將手中的兩塊石頭放下,撿了更小的兩塊。他繼續爬的時候更疲累,再一次換了更小的石頭,最後他把兩塊石頭放進口袋裡爬上山頂。
門徒都上了山頂,耶穌就吩咐他們坐在地上,開始謝飯禱告。禱告結束後,門徒手上的石頭都變成了麵包,麵包的大小剛好跟石頭的大小一樣。西門彼得得到的兩塊大麵包,不但自己吃飽,還有剩餘的分給別人。但加略人猶大的口袋裡卻只有像兩個高爾夫球般的小麵包,根本吃不飽。 這故事的重點在於強調基督徒對神的順服態度。 出埃及記第二章11節開始,摩西已經長大了。前段的結束與這段的開始,毫無疑問已經相隔了很多年。成為王子的摩西,是在皇宮中長大,學了埃及人的一切學問(參徒七22)。神在知識上教育塑造他,正如其他享有特權的孩子一樣,摩西應該很早就開始接受正規教育,以嚴格的紀律、操練及記憶等技巧學習,而且維持了大概十二年的時間。儘管如此,作者所關注的是摩西的性格與及他承擔的本性。我們可以從三件事情可以看到他的道德熱誠與及不能容忍不公義的事:出二11-12、13、16-17。 摩西在皇宮長大的過程中,究竟是由皇宮的人抑或是摩西的家人透露給摩西有關他的身世,則無從知曉。最少在其中一方,或是多方面,令摩西知道他不是埃及王的血統,乃是埃及國之奴隸希伯來人的後代。從摩西有意去到同胞那裡(11節)可知,他這麼多年在皇宮的生活,並未有令到他與族人疏離,亦沒有忘記自己的血統,並且看到同胞的重擔,他感同身受,全心全意認同他們的痛苦。 在差不多四十歲的時候(參徒七23),有一天摩西見到埃及人打他的同胞希伯來人,於是出於義憤他立即走去幫助那個受害者,秘密地打死了那個埃及人。在動手前,他的眼睛「左右觀看」(出二12),是小心翼翼的看有沒有人,然後置那埃及人於死地。後來事情洩露了,法老想殺摩西,為躲避被法老所殺,摩西必須離開埃及的國境,於是他逃到米甸地居住。 摩西雖有愛同胞的心,但他卻用了「人」的方法去拯救他的同胞,後來神在他逃亡四十年(徒七30)居住在曠野的生活中熬煉他的靈命,使他成為一個靠「神」拯救同胞的人。 環顧四周,許多有學問有才幹的人,他們專靠自己的本領,用自己的方法去做神的工作,很多時因為自視過高,反而阻擋了神的作為。相反,那些軟弱無能的人,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智慧有限,於是順服神,隨從祂的旨意,就得到神的重用。神要藉著這一切來見證自己是信實可靠的,以致叫世上的智慧人羞愧,叫凡有血氣的一個也不能自誇(參林前一27-29),正如迦四6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不是說人有學問不好,乃是說體察順服神的心意更為重要。在撕裂的社會,基督徒更應如此。 (刊於中信傳書雙月刊第13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