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基督教的節日,相信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聖誕節,因為商人舖天蓋地的宣傳,把這個基督教日子包裝成了購物節。另一個更能說明基督教信仰的就是復活節。現在的人們,想到復活節便會想到復活蛋和兔子,因為歐洲人相信蛋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新生,第二次是重生,象徵著耶穌的死裡復活;而兔子一方面表示和平與愛,另一方面因為兔子很會繁殖,用來象徵豐富的生命力。

然而,當我們參與慶祝這兩個節日的崇拜時,是否仍重視這些節日的真正含意呢?還是以例行公事待之?

自從城牆建成之後,尼希米並未急於為城牆舉行奉獻禮,而是先編列出回歸的名單(七章)、重建屬靈生活(八章)、帶領百姓認罪悔改(九章)、向神宣誓守約(十章)、遷入聖城(十一章),然後當一切安排妥當才準備盛大的奉獻典禮。

典禮籌備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祭司和利未人的名單。祭司和利未人在回歸行列中是最重要的人,因為他們是回到耶路撒冷重建敬拜生活。除了二十二個領袖的名字(1-7節),就是在主前537年與所羅巴伯及耶書亞一起回歸的,作者也提及八個利未人的名字(8-9節),而大祭司的族譜尤其重要,繼承耶書亞的五代出現在經文之內,是由以利亞實至押杜亞為止(10-11節)。跟著經文也列出接續耶書亞的後代中的二十一個祭司家庭的領袖(12-21節)。

在第22節尼希米提及的九個利未家庭的領袖的名字,並且提及四個大祭司,而波斯王大利烏可能是大利烏二世(423-404B.C.)。23節提及的《歷史》並不是正典內的歷代志而是另外的名單記錄。

名單備妥就是城牆奉獻禮(27-47節)的開始,很可能奉獻禮是在重新立約儀式之後很短時間內進行。由祭司和利未人執行禮儀,潔淨自己,也潔淨百姓、城牆和城門。

尼希米帶猶大的首領上城,將他們分做兩大隊感恩稱謝的人。一隊以逆時針方向而行,明顯地是由城門谷開始(31-37節)。另一隊以順時針方向而行(38-39節)。他們所站的城牆就是多比亞之前曾經形容為狐狸上去也必跐倒的(四3)。他們一面行一面歌唱(42節),最後在聖殿會合(40-42節)。在那裡祭司們獻上不同的祭,百姓大大歡樂(43節)。

在歡鬧聲中,他們全情投入奉獻禮之中。當日,他們又派人監督以色列人按著律法,為供養祭司和利未人而獻的舉祭、初熟之物和所取的十分之一。百姓都歡喜地奉上,因為他們都高興再次恢復對神的事奉。(44-47節)

耶路撒冷可以得到城牆保護,並且可以阻止鄰近國家任何的攻擊企圖,這是其中一個主要的歡樂原因。另外,這也表明百姓可以團結一致地完成一項主要工作,對他們的士氣有很大的激勵。

在復興群體的歷史中,這是一個大日子。自從第一次被擄以來,以色列人現在回到更安全的地方。尼希米帶領百姓成功地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重新確立摩西律法為以色列的權威,並且按照神的心意重組聖殿的事奉。

每個信徒都是「君尊的祭司」(參彼前二9),是神所揀選的人,所以我們應該常常謹守這祭司身份,把握在基督裡的尊貴,歡喜快樂、全情投入地參與事奉!

(刊於中信傳書雙月刊第1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