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猶太民族的一份子,雖被迫遷離故鄉,在異地生活了幾十年,就算祖先父輩在遷移時不很風光,但經過幾代的努力,已得著溫飽。況且,事業、財富、家庭等都已經穩定下來,也適應了當地的文化,只要有本錢、有實力,再待下來也不愁沒有出路。然而,故土既遙遠又荒蕪、人煙稀少、百廢待興。在安定繁榮之中,有誰仍會為他故鄉的重建著緊呢?有誰會願意撇下一手所建立的、所擁有的,回到故國重建呢?縱使重建故園看似光榮,但亦隠藏很多未知之數!
自從耶路撒冷城牆被巴比倫尼布甲尼撒王拆毀之後,差不多一個半世紀過去了,仍是一片頹垣敗瓦。跟隨所羅巴伯歸回的猶太人雖曾企圖重建,但沒有成功(參拉四7-23)。沒有城牆的耶路撒冷令無數的敵人虎視眈眈,而猶太人的恐懼加上他們缺乏積極性,所以未能看到重建的需要。 尼希米記一章1至3節記載,當「基斯流月」即希伯來曆的9月,尼希米居於以攔省的書珊城,就是波斯王過冬的夏宮。那時候,尼希米的兄弟哈拿尼與幾個人帶來了故鄉耶路撒冷的消息。尼希米隨即查詢有關那些從被擄逃脫的猶大餘民及故鄉的狀況。他們就回答道:「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尼一3) 尼希米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祈禱」(尼一4)。不錯,一個城市缺乏了城牆,表示人民面對敵人時沒有抵禦的能力,但尼希米並不純因城牆被毀而悲痛,除了撒瑪利亞人利用波斯王亞達薛西一世的命令,強迫猶太人停止重建城牆的事(參拉四7-23),他更有可能是因故鄉竟淪落到如此地步而悲痛不已,也因此,他馬上為國家、為民族的罪禁食禱告(參尼一5-9)。 尼希米雖然沒有在哈拿尼回耶路撒冷的行列中,然而,他深深地關懷著故鄉和同胞的境況,所以就主動查問,作出關心,更在得悉他們的遭遇時,認同他們的苦情而傷痛難過。我們可以說他的反應是基於對國家民族的情,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對神的國度的著緊。 今日,在我們身處的社會裏,物質生活豐富,一無所缺,只要你肯付出,不難得到穩定的生活,甚至財富。我們作為基督徒,因著神的看顧與賜福,更可能已經建立起自己的事業與家庭。只是,我們有沒有因而忽略了神的國度?或對教會的境況缺乏關心呢?有人說,教會的情況就像世界杯球賽,在場上比賽的只得二十二人,而旁觀的卻是數以億計。你屬於哪一種?是參賽者抑或是旁觀者?你又會如何在身處的環境中,為神的國著緊呢? (刊於中信傳書雙月刊第10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