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問你每年過農曆新年最多人去的地方是那裏,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呢? 我會答「黃大仙」。因為不單警務處需要調派人手維持秩序,而且傳媒更廣泛地報導擁擠情形甚至在該地舉行戶外直播節目,以廣招萊。

家住黃大仙區與「黃大仙」廟相鄰,所以每逢過年都會受著它一定程度的影嚮,例如交通、環境或噪音等問題。然而,這些問題對我來說並不太重要,因為它只維持一段頗短的時間。但使我最感疑惑的是為什麼它有這麼多信眾,而又不需要像基督教那樣傳福音呢?有什麼方面是值得基督徒借鏡呢?耶穌與黃大仙的分別在那裏呢?

本文是嘗試就這一個最多香港人參拜的宗教作出一些反省,期望達到知己知彼的地步。

一.   「黃大仙」之歷史

1.     黃大仙其人

黃大仙原名為黃初平,生於三二八年,家境清貧。八歲已開始牧羊於浙江省金華縣北部赤松山。在十五歲那年,遇見一個仙翁,被授以靜修和煉丹之術,在山野中修練了四十年。據說有一天,他的兄長黃初起聽從占卜術士的指點在山野間找到了他,向他詢問羊群的下落。黃初平便帶領他走到山崗的東面,用手指著遠方。沿著他的指示方向,黃初起只看見草叢中滿佈白石。正感詫異的時候,他聽到黃初平呼喝一聲,轉眼間便看見那些石頭變成了羊群。黃初起對這奇蹟非常驚奇,便央求初平教他修練之術。於是,初起捨棄了妻兒和一切,跟隨初平走進一個山洞中,潛心苦修,經過了五千日的修練,他們都修成為神仙,上升天界。

黃大仙成仙後數年,有人看見他化身為老人,穿著道教的道袍,到處幫助那些貧苦的人和治瘉病者。為了記念他的功德,村民便為他建造了一所道觀,以示崇敬。

2.     黃大仙廟

一零八零年,金華縣大旱,村民跑到大仙祠祈雨,雨隨即而下,村民們盡皆感激黃大仙庇佑。皇上亦賜聖旨上書“有求必應”以示頌揚。自此黃大仙祠就成了中國江南最大的道觀之一,數百年來屹立於赤松山上,經歷了歷代的興衰。

位於黃大仙區的黃大仙廟,在一九二一年前是設在廣州的。廣州的黃大仙廟,已有百年歷史,只因當時廣州的政局非常複雜,差不多由軍閥割據,他們借破除迷信之名而行刮龍之實,更乘機霸佔廟產,所以本港紳商李亦梅、譚傑生、梁仁庵、郭述亭等人,自廣東祖壇,攜同黃大仙寶像移至香港,於灣仔一藥材店樓上供奉。於一九二一年得承赤松先師乩示,尋得獅子山竹園村之地,建成黃大仙祠為私家修道場所。並於一九五六年九月廿五日正午十二時,由該廟正總經理黃允畋,將廟宇的收入,正式交東華三院接管。並將廟宇全日開放,任人參神,並將香火收入,撥充善舉。

二.   「黃大仙」之發展

隨著參拜的人日多,因此黃大仙廟便註冊為慈善團體,以嗇色園為名,不斷興學育才,在教育、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不遺餘力,秉承“有求必應”之厚德,“普濟勸善”的宗旨。

1.     教育方面

自六十年代開始,嗇色園積極推行教育工作,已先後建立了三間中學、三間小學、三間幼稚園以及一間幼兒園,計有:

中學
位於新蒲崗爵祿街的可立中學  ─  成立於1969年
位於葵涌和宜合道的可風中學  ─  成立於1974年
位於元朗洪水橋  的可道中學  ─  成立於1990年

小學
位於油塘欣榮街的可正小學    ─  成立於1970年
位於葵涌梨木樹的可信小學
位於沙田馬鞍山的可暉小學

幼稚園及幼兒園
位於香港仔鴨利洲的可仁幼稚園  ─  成立於1982年
位於黃大仙竹園村的可德幼稚園  ─  成立於1989年
位於屯門山景村  的可欣幼稚園  ─  成立於1986年
可慈幼兒園

2.     醫療方面

嗇色園於1981年成立了中西醫藥局,為街坊鄰里提供免費的診症及調藥。

3.     社會服務

該園也為老年人提供社區照顧及院舍服務。於1979年成立可敬護理安老園,也於1983年開辦了可康老人康樂中心,而可寧、可平、可慶中心及可澤老人康樂會亦相繼成立。自1986年起有可安、可善老人宿舍、可誠安老院及可健老人社區中心等落成。並將於94至95年間在鳳德道增添一所護理安老院。

4.     政治參與

黃大仙廟內建有〝鳳鳴樓〞,因設有即時傳譯系統,故被黃大仙區議會用作會議場地,並且作為競選區議會議員的投票站。曾經身為黃大仙區議員的黃允畋,也是嗇色園的會員之一。

5.     旅遊景點

該園不單開放讓人參拜,對社區提供服務,也因著它的建築有著濃厚的中國民間傳統色彩,並且不用收入場費,所以也列為旅行團必到之地。

三.  「黃大仙」之傳播方式

根據學者拉斯威爾(Harold D. Lasswell)的定義,傳播就是「某人說了些什麼經由某個通道傳送給某人帶了某些效果」(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這定義指出了傳播過程中五個重要因素:WHO(傳播者),WHAT(訊息),CHANNEL(媒介),WHOM(受播者),EFFECT(傳播效果)。從「黃大仙」以往的發展來看,它並沒有刻意的或有組織地去宣揚它的宗教信念,因為在大眾傳播中所謂的四大媒介:電視、報紙、雜誌、廣播,它都沒有使用。唯一可以察覺的,就是它不經意地使用了廣告學裏的人際傳播方式(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說它不經意,是因為它沒有推動、沒有計劃之下,卻能達到傳播的效果。所謂人際傳播或可稱為口碑相傳,就是二人或多人間的口頭傳播行為。大眾傳播固然可以達到面的推廣,但若要作到點的深入(影嚮個人的抉擇),則必需藉諸人際傳播。「黃大仙」之所以有這麼多信眾 ─ 無論是真誠參拜者、來湊熱鬧者或是為求心安理得者,都是藉著「口碑相傳」而來的。姑勿論當中所傳遞的訊息是否真確,但它的傳播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四.   基督教的傳播方式

基督徒因著主耶穌道成為肉身,為我們的罪釘身且死在十字架上,我們因而與生命的主恢復和好的關係。所以,基督徒所傳揚的是真確而且充滿平安、喜樂的體驗。基督教的傳播對黃大仙而言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基督教自馬禮遜來華創立了英華書院,便開始在教育方面不遺餘力,先後開辦了多間中學、小學、幼稚園、幼兒園及專上學院。在醫療方面,更建立了聯合醫院、浸會醫院等多間醫院及診所。在社會服務方面,有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青年會等大型的社會服務機構。九七的迫近,基督徒參與改革、建立香港的也不少。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是基督教現時還沒有一處特定的旅遊景點,可供遊人溜覽。

在傳播方式上,基督教有計劃地使用了報章、雜誌、福音廣播、單張等多方面的推廣,並且舉辦佈道會、個人佈道等點的深入,以求完成基督所吩咐的大使命。不過,在全香港六百萬人口來說,基督徒所佔的人口比例,仍只佔5%以下,究竟問題的癡結在那裏呢?

五.   反省

民間宗教之所以會產生及繼續存在是因人對這個宇宙無知,也因人有一個宗教心。當人看見這個宇宙的變幻無常,不可知悉、不可洞見,而且感覺人之有限性,必須靠一超越之能力,才可得著平安、穩妥的時候,人的宗教心便產生對事、物的景仰,並且進而人格或神格化後加以膜拜,以求心之所安、利之所得。逐漸,人便建構起一套神鬼的觀念來:第一、神鬼往往對人作威作福;第二、自然萬物、現象皆影嚮人生,所以背後一定有神靈;第三、中國人相信天是宇宙的主宰,而鬼神可被天帝遣來,監察懲罰世上的人。再者,歷代不少君王的推崇,並以宗教控制人民的思想,所以民間宗教便得以繼續存在。

「黃大仙」只是民間宗教的一種,因著傳說而被塗上一層神祕色彩,牽動人內心的宗教情操,加上最有效的「口碑相傳」法,並得執政者間接認同(以地區名之),遂得以建立、存在。作為基督徒,個人認為我們必須了解民間宗教的「商品」是什麼,找出可溝通之處及其弱點,而在宣揚基督教信仰之時,以此作為出發點,引入基督教信仰的內容,並且鼓勵他們作出抉擇,放棄故有的信念,接納基督教的信仰。

199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