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英國遠征非洲的時候,指揮官想得一隊敢於為國獻身的士兵,就大聲向全營的士兵呼叫說:「誰願犧牲生命作敢死隊的,請上前一步。」他喊完即刻向後轉,以背向著士兵,免得他們和他面對面覺得難為情而勉強上前。他要的是自己甘心的人。過了一會,他向後轉,看見士兵中沒有一個上前的,他就大聲喊說:「沒有人願意犧牲嗎?」士兵回答說:「長官啊!全隊都上前一步了!」

這些士兵是甘心為他們的國家犧牲,至於耶和華神的子民是否也甘心為祂的國擺上呢?

隨著聖殿的重建、敬拜的生活重新確立以及城牆的修復,接著應該是讓人民遷居聖城耶路撒冷以鞏固民族的團結,並為神所作的一切進行慶賀的時候了。根據七章4節的形容「城是廣大,其中的民卻稀少,房屋還沒有建造。」可見居住在城中的人很少,並且多數的房屋都需要修葺。當時一個城是否具有實力,常是看人口之多寡而定的,所以為了避免耶路撒冷城繼續荒涼及要鞏固實力,必須要有人願意遷入聖城居住。

在城牆重建之前,耶路撒冷是一個廢墟,而且位置在山上,在沒有城牆保護的情況下容易受到敵人攻擊,加上土地又不比其他的城市肥沃,所以許多以色列人選擇住在別的城市、村莊,而不住在耶路撒冷,況且若果敵人到來攻擊的時候,住在山下平地也較容易逃命。當城牆建造完畢,考慮百姓遷入時,就自然出現一個問題 – 什麼人應該遷入耶路撒冷?當時遷入城內居住,便表明要放棄城外已有基礎之生計,那可能是職位、田地、舒服的生活等,而去到一個什麼都待開發的地方,重新建立家園,這並不是一件容易「樂意」去做的事。為了尋求神的心意,亦避免妒忌或埋怨,尼希米以掣籤的方式抽出定居耶路撒冷的人選。定居的人選是首領必然住在耶路撒冷,而百姓則抽取其中十分之一移居耶路撒冷,其他人則住在其他城鎮,屬於自己的地業中。移居耶路撒冷的名單包括以色列人的領袖(4-9節),祭司(10-14節),利未人(15-18節)及其他人(19-21節),與及利未人的長官(22-24節)。至於其他人則居住在猶大的村莊(25-30節)或便雅憫的村莊(31-36節)。

從移居耶路撒冷的名單與居於其他城鎮的名單作一比較,可見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是被神記念的,因為他們的名字被記錄下來。要運用抽籤的方式正反映了百姓並不是熱衷於進入耶路撒冷居住,但第2節形容他們是「甘心樂意」或譯「自願的」(呂振中),雖沒明確指出是有一些人自願遷入耶路撒冷而減少了被迫入城居住的人數,還是指那些被抽中的人甘心樂意遷入耶路撒冷,但他們都是自願的、自發性的奉獻擺上。

基督徒的生命何嘗不是經常在信心跟隨與物質擁有之間掙扎,許多人因為珍愛自己而失掉了福氣。作領袖的付出的代價更大,要身先士卒,也要甘願捨棄,要得更大的權利,就得甘願作更多的犧牲。然而,若能甘心樂意的擺上卻是被祝福的,也是神所記念的,主耶穌豈不也曾說過凡為祂的名捨棄的,必要得著百倍回報嗎?(參太十九29)

(刊於中信傳書雙月刊第1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