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人靠衣裝,佛靠金裝」、「先敬羅衣後敬人」,這些都是先祖輩流傳下來的名言,表示再重視內在美的人第一眼看到的還是外表,因為「世人眼孔淺的多,只有皮相,沒有骨相」。這背後的意義,其實是說第一印象很重要,影響到別人對你的一個長遠觀感。當然,基督徒相信我們的神不會以外表來衡量我們的善惡,我們也不以外表、衣飾裝扮取悅於人,不過衣著也可以是傳達我們的價值觀、身分,甚至屬靈狀況的方法之一。

出埃及記廿八章主要是有關大祭司的聖服,而一般祭司的聖服只在40至42節描述。「聖衣」可能指大祭司供職時著,也可指衣服本身的神性,這衣服代表大祭司的身份。大祭司的聖服包含八樣東西(胸牌、以弗得、外袍、冠冕、雜色的內袍及腰帶及裹頭巾、褲子),一般祭司的聖服只有四樣,且是與前者相同。聖服的物料與會幕的材料是相同的,而經文沒有提及腳上所穿的,因為祭司執行職務時是赤腳的。

「以弗得」乃是大祭司聖服中最突出的一件,形狀像圍裙,經過精細的手工織成。兩條肩帶將它的前幅與後幅連起來,還有一條帶子縛在腰間,使前後幅束緊。兩條肩帶各有一塊紅瑪瑙鑲在金槽上,紅瑪瑙上面刻有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每塊六個名字,是按他們出生的次序,這象徵大祭司在神面前代表全以色列。以弗得上面有胸牌,它被「疊為兩層」,即被摺為袋形,長闊都是廿三公分。胸牌上鑲有十二粒不同的寶石,各刻有以色列一支派的名字,分四行排列。胸牌有兩條金鍊連繫,一端縛在胸牌左右上角的金環上,另一端則縛在以弗得的兩條肩帶上;胸牌的左右下角也有金環,縛有藍色帶子,帶子的另一端則縛在以弗得的腰帶上。這樣,胸牌就可以固定,平放在胸前,不會鬆脫。它也有一袋裝了「烏陵、土明」,雖不知是什麼物質,卻是神給祭司類似占卜物的一種器具,每當祭司面臨抉擇時,就可藉著它確定神的旨意。另外,也製作金牌和冠冕,這冠冕是細麻布造成的頭巾或禮冠,在額前有一條細藍帶子縛著金牌,其上刻有「歸耶和華為聖」一句話。這意味著大祭司是分別為聖歸給耶和華,而且他是以色列這聖潔之民的代表。

出埃及記的記述告訴我們如何製作祭司的聖服是有一定的指示,不單反映出神聖潔的屬性,而且服侍神的人都要求聖潔(41節),而服飾更代表了他們是神聖潔國度的子民身分。弟兄姊妹,有沒有想過新約中有使徒、先知、教師、執事、長老等職事,爲何惟獨沒有「祭司」一職呢?使徒彼得說我們就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彼前二9)既是這樣,我們除了檢視內在的屬靈生命是如何,也應檢視一下我們的衣著是否受世俗潮流所同化了。

(刊於中信傳書雙月刊第1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