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這種植物必須在冰天雪地中遭受嚴寒的「逼迫」才能傲然綻放,才會散發出獨特的芳香。倘若有誰發「善心」將她移入溫室內免受風寒之苦,那麼等待她的只有死路一條。如此看來,受「苦」對梅花而言,非但不是避無可避的壞事,反而是她生命的催化劑。同樣,「受苦」也可以是神的子民信心成長的歷程。

過了蘆葦海、解除了埃及人的威脅之後,以色列人開始一段漫長、艱辛的路程,經過曠野向應許之地進發。十五章22節描述摩西「領」以色列人離開蘆葦海往前行,「領」原文是「使他們退出」(pull…out),是一種不尋常的表達,意思是摩西要令到他們往前行。猶太的釋經書甚至形容為摩西要強迫以色列人前行,因為他們全神貫注在收拾溺斃了的埃及人的戰利品。摩西領他們到書珥曠野,就是西乃半島北部偏西和鄰近地中海的地帶,也是以色列列祖由埃及通往亞述的大道(參創廿五18),而埃及人在主前二十世紀的中葉起,就在這區域建造軍事堡壘。他們走了三天的路程受著口渴的折磨卻找不到可飲用的水,後來到了瑪拉找到的水卻是苦的,他們就向摩西發怨言。事實上沙漠的泉水通常是苦的,「瑪拉」原文的意思就是「苦」,後期因以色列人在此曾作埋怨,故又有「叛逆了」的含意。摩西並不是奇人異士,除了得到神的指示他不能作什麼,所以「摩西呼求耶和華,耶和華指示他一棵樹,他把樹丟在水裡,水就變甜了。」(25節上)。這是什麼的一棵樹呢?曾有傳說認定這樹應有一種將水變甜的特質,但卻從未找到這樹,而十九世紀起,更有一些註釋聖經的人因受科學理論的影響,爭論究竟這是神所行的一件神蹟,抑或是那棵樹有些甚麼化學元素改變了水質而使之變甜?事實上,這爭論是不必要的,因為就算是因那棵樹含有某些化學元素改變了水質而使之變甜,從現有的經文敘述看來,五經的編輯者明顯的確信,這乃是一件神蹟,因為是耶和華指示摩西,摩西才會把樹丟在水裡,而改變了水質。「水就變甜了」這句話影響了今日的人無法找到原來瑪拉這地方,因為水已經變甜了,但更要緊的,是影響了當日以色列人的心境,因為解決了他們的需要,也解決了他們的焦慮,甚至影響了他們對耶和華的信服和對摩西的信賴,以致終止了他們的怨言。按照25節下的描述這事件是來自神的試驗,祂藉摩西領他們到飢渴的處境,測試他們的信心,而26節更補充說以色列人若服從耶和華的吩咐,埃及各樣的惡疾如瘡、痔瘡、牛皮癬、疥(參申廿八27、60)等都不會臨到他們,因為耶和華就是那醫治者。過不多久他們就到了以琳(27節),是在曠野中有水有樹的綠洲,從故事的描寫看來,原來他們是離沙漠中的綠洲不遠的。

以色列人的需要是十分之真實,而他們的不滿是可以理解的,但故事卻給人留下明顯的印象,是對以色列人的行為的審判,一種含蓄的批判以色列人的忘恩負義和缺乏信心。儘管他們較早之前經驗過神奇妙的保護和拯救,十四31節所印證的「對祂和祂的僕人摩西的信心」,但在曠野生活的焦慮之下開始減弱,而神就藉著逆境察看他們是否會全心的信靠服從祂。

以色列人在瑪拉的日子很快便過去,神讓他們活在苦難中,不過是透過這機會教導他們,不是要他們受苦。若他們不去埋怨,快快尋求神的幫助,他們會更快脫離苦境,埋怨只是使他們停留在瑪拉更久。同樣地,今日的信徒遇到人生的不如意事情,若用埋怨的心來面對,沒有將事情交託給神,那麼,環境仍然是苦,心情仍然是苦,唯有信靠神、順服祂的吩咐才能將苦境變甜,邁向綠洲。

(刊於中信傳書雙月刊第1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