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書

耶利米的名字Yirmeyahuw (Jeremiah)原文的意思是「上主任命」(參一10),這名字在猶大並不罕見。先知原籍便雅憫地亞拿突城。他生於祭司家庭(一1),約西亞十三年(主前627年)蒙召,時為猶大晚年,是猶大歷史中最黯淡的時期。他克盡先知的職分四十多年,歷經約西亞、約哈斯、約雅敬、約雅斤、與西底家五個王。他既感情豐富且多愁善感,通常被稱作「流淚的先知」(參九1,十三17)。他可能並無家室(十六1~4)。

在國家淪亡,百姓被擄後,先知獲釋,並受巴比倫王的厚遇,任他選擇前往巴比倫或留在耶路撒冷,他選了後者,與民共渡時艱(四十4)。巴比倫所立的省長基大利不久被刺,猶大餘民挾持耶利米一起逃至埃及(參四十四章),逃避巴比倫的通緝。耶利米在埃及傳道一段時間後,據說於主前581年在埃及地殉道(被以色列人以石頭打死)。

耶利米奉差遣傳神審判的信息,一再忍受反對、鞭打、監禁等逼迫(參十一18~21,十二6,十八18,二十1~2,廿六8~11,廿七15,卅八6),面對百姓的罪惡與神將臨的懲罰,他內心的痛苦與衝突達到極點,但他仍忠心地傳講與國家政策相違的信息,甚至必須與政治、宗教領袖敵對。在那個周圍有各樣攻擊的環境中,神讓耶利米單獨憑著信心繼續傳道。當巴比倫大軍攻陷耶路撒冷時,先知懷著一顆破碎的心眼睜睜地看著他的預言應驗。

耶利米的信息是帶著悲觀與盼望、審判與復興的矛盾憧憬。雖然他一再對悖逆的百姓絕望,卻對神有信心,他相信神的管教具有醫治的能力,他透視了苦難背後的恩典、審判後面的救贖。在國破家亡的痛苦中,他必須起來解釋神學上的問題,即耶和華為何離棄祂的百姓,使百姓的信心得以存留,面對前面艱苦的歲月。先知再次強調神的管教,苦難不是結束,以色列與猶大在神手中是有盼望的,拆毀為要帶來積極的建立(參一10,十八7~10,卅一28),打傷是為醫治,被擄後還要歸回。

 

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的希伯來文的名稱(Echah)來自哀歌一個獨有字眼 – 哀哉!七十士及武加大譯本都有類似的題目:「哀哭之歌」或「輓歌」。在希伯來聖經,哀歌是「五卷」中的第三卷。傳統上,猶太人會在埃波月九日為聖殿被毀哀哭(紀念尼布甲尼撒摧毀所羅門的聖殿以及主後七十年羅馬王提多摧毀的「第二聖殿」)。在這個日子誦讀耶利米哀歌的習俗,相信始於被擄早期(那時哀歌所描寫的悲劇剛剛結束)。

這本小書的名稱,恰當地道出了本書的內容。這五章聖經,記錄了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毀(主前586年)之後所作的哀歌。王下廿五及耶五十二提供了歷史事實;哀歌的五首詩則捕捉了當時的感傷。作者哀悼被巴比倫所摧毀的耶路撒冷,他深深體會到苦難乃神公義的審判,目的是為救贖猶大這個腐敗的國家,因此他呼籲百姓悔改;同時也看到仇敵毀滅聖城的邪惡行動,因而呼求神施予刑罰。

 

讀經表

8月

 

1

耶1-3

2

耶4-6

3

耶7-10

4

耶11-13

5

耶14-16

6

耶17-20

7

耶21-25

8

耶26-29

9

耶30-33

10

耶34-39

11

耶40-42

12

耶43-45

13

耶46-49

14

耶50-52

15

哀1-5

 

以西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