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成語「四面楚歌」是描述秦朝滅亡之後,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互相爭奪天下的故事。項羽被劉邦軍隊打敗,被圍困在垓下,有一晚他聽見敵人的營地到處傳出楚歌聲,令他非常驚慌,認為自己已經到了完全絕望的境地。於是,項羽和他的軍隊士氣非常低落,再也無心作戰,最終被劉邦的軍隊全部消滅。

以「四面楚歌」用來形容尼希米身處的境況也頗相似。當猶大人滿腔熱誠奮勇重建的時候,敵對者前來挑釁,以不同的方式,務要阻嚇猶大人,使他們士氣低落,無心作工,停止修建城牆。這些敵人從四方八面而來,有來自北面的撒瑪利亞(參巴拉,二10,四1),有來自東面約旦河外的亞捫(多比雅,二10,四3),有來自南面的亞拉伯人(基善,二19),並來自西面居於非利士海岸的亞實突人(四7)。這些敵對者之中包括有權勢的人,例如參巴拉是撒瑪利亞的領袖(參四2);也有敬奉耶和華的人,例如「多比雅」的意思就是「耶和華是善的」。雖然參巴拉的名字按阿卡德語(Akkadian)是「欣(Sin,月亮神)給予生命」之意,但他兩個兒子的名字廸來亞(Delaiah)和書勒米亞(Shelemiah),字尾都有耶和華的簡稱。此外,參巴拉和多比雅與猶大社會的重要人物都有關係(六17-19,十三4、28)。

這些敵對者首先以嘲諷、譏笑來揶揄他們(四2-3),然而尼希米沒有因此而動怒,反而藉著禱告求神報應阻擋城牆建造的人,並且帶領猶大人全力工作,很快便把全部城牆連接起來(四4-6)。敵人見揶揄的方法行不通,就聯合起來計劃陰謀,務求製造混亂(四7-8)。但是,尼希米卻未為所動,因為他知道是在作神的工,所以他直接將問題帶到神面前,並且派人看守,加緊防備(四9)。

除了外憂,尼希米也要面對內患,因為猶大人認為工作量太多,實在無能為力,再加上敵人利用心理戰術,不斷散佈準備秘密侵擾的消息,使調往耶路撒冷工作的猶大人惶恐不安,他們就開始氣餒了(四10-12)。不過,尼希米很快就找出解決辦法,以宗族為單位,組織武裝保安措施,並呼籲猶大人投靠神,為自己的家族爭戰(四13-14)。從那日開始,他們配備武器,一面工作,一面迎敵(四16-23)。

重建城牆的工作並不容易,尼希米兼備了信心和行動,靠著禱告(四4)、加倍努力(四6)、提高警覺(四9)、投靠神(四14),以面對挑戰。事實上,不論昔日或今日,要為主完成大事,困難和打擊是少不免的,而且敵對者不單是一般群眾,而且也有權勢的人,甚至是認識神的人。我們倒不要以惡報惡,反要以善勝惡,仰望神為我們伸冤。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我們要確定神對我們的呼召,要剛強壯膽努力作工,因為我們不是孤軍作戰,祂會與我們同在(參該二4-5),祂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正如保羅所說:「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林後四7-9)是因為那在我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

(刊於中信傳書雙月刊第115期)